Web2.0發(fā)展至今吸引了大批創(chuàng)業(yè)者加入,但很多網站走入關門邊緣,在求發(fā)展與求獲利中掙扎。想要再融資難度太大,因為亞洲地區(qū)的創(chuàng)投界已經不像以前這么看好這個領域。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市場局面?筆者認為,Web2.0的發(fā)展基礎是社會學,因此一個Web2.0網站的用戶數多寡,完全由其占領的那個社會階層(或者文化階層)而定,那個階層直接決定了用戶數的上限。
原因很簡單,因為Web2.0網站幾乎是靠著“人拉人”發(fā)展起來。每個用戶能夠拉動的人都身處其生活中最為熟悉的圈子內,不管陌生人或熟人。當同一種階層的人在這個網站越積越多的時候,其他階層的人也就越難加入其中。
因此,等到這個Web2.0網站擁有了第一批用戶,并希望能夠牢牢抓住他們,利用他們帶來更多的用戶時,網站經營者就必須更進一步地揣摩他們的心思甚至社交習慣。結果不言而喻,將更深化這種“圈子”文化的發(fā)展,更加走向某一種文化氛圍或者社會階層,再也無法回頭。
經營團隊本身的社會階層決定用戶多寡
要觀察一個Web2.0網站發(fā)展,看它第一批用戶是甚么人就知道了。Google的SNS網站Orkut一開始無心插柳地在巴西大受歡迎,其他國家用戶從此很難加入。我們身旁幾乎沒人用Orkut,盡管我們用Google。
韓國最大社區(qū)網站Cyworld 先前進軍美國,是為了吸引歐系美國人來用,沒想到卻吸引到一堆亞裔小男生小女生。為什么?因為網站功能設計甚至文化氛圍始終比較接近亞洲人戶習慣。
這就是文化界線??v然跨國Web2.0網站能吸引到全世界用戶,仔細觀察這些人,會發(fā)現都是性質靠近的一群。
反觀國內,占有“上層社會”(指白領)的Web2.0網站,用戶數發(fā)展注定受限。特別在中國大陸,白領是占總人口比例極少的一群,大部分生活在沿海城市。以這個群體為目標的Web2.0網站用戶數很難上到千萬。
再往前一點看,要觀察一個Web2.0網站發(fā)展,看它的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是屬于什么樣的社會階層就知道了。因為這群人會把自己的思維放進社區(qū)的經營上,而這些思維絕對受到這些人本身所處社會階層的制約。
有文化的網站做不大
有的Web2.0網站或者社區(qū)網站并不是占領某一種社會階層,而是占領某種文化團體或者興趣團體,例如以動漫為主題,以運動為主題,以文學為主題,以書評為主題,或者以美食為主題的社區(qū)。但這些社區(qū)多多少少都受到社會群體的大小制約。
Web2.0網站或者社區(qū)網站為什么做不大?除了社會階層的制約外,也因為“有文化的東西本來就做不大”。只要一個社區(qū)網站你能清楚說出它是屬于一種什么樣的文化氛圍,他就是做不大的。
這里的“沒文化”不是指低俗文化,而是指“講不出來是什么文化”。只要能講出這個網站屬于哪種文化,就一定有人討厭這種文化。無法討好所有人的結果就是做不大。
然而這太強人所難了。社區(qū)正因其文化氛圍吸引興趣相投的人靠近并留下,怎么可能“沒有文化”?然而也正是如此,不喜歡這種氛圍的人也都不來。很多老牌社區(qū)網站多少年過去了,也就那個樣子沒有大發(fā)展。
Web2.0就是直銷
在傳統商務世界里,許多年前有人發(fā)明一種新的渠道,透過人際網絡可以避開傳統渠道的困局而達到銷售目的,稱為直銷。而當互聯網上已經有這么多巨頭存在的時候,要怎么樣避開而進行低成本推廣?
答案就是人際網絡。Web2.0創(chuàng)業(yè)家精巧地利用人際網絡達成“以人帶人”的低成本營銷。如果不是這玩意兒,這些新網站的用戶數和流量都不會起來。我們應當對透過人際網絡的推廣手段予以高度肯定。
回歸基本才能做大
很多人買過直銷商品,卻覺得通過這個渠道買東西很不牢靠。參與直銷體系的人流動率高,本身就不是穩(wěn)定的銷售體系,Web2.0靠關系鏈吸收新用戶也一樣。況且,推廣方式再厲害也解決不了產品的本質問題。這就導致了Web2.0網站的用戶流失率高,且流失后就不再染指相同類型網站。
這對經營者來說,就必須延伸出兩個思考:首先,別人流失的用戶也不會是你的用戶,結論是必須搶奪用戶的第一次。想想還有哪些用戶沒被染指過的,產品就往哪里做。其次是搶奪活躍用戶。只有活躍用戶可能會在同類型的Web2.0網站之間到處遷移,也會嘗試新的網站。牢牢抓住這群用戶,網站經營至少就先立于不敗之地。
掌握某一個層面的活躍用戶,網站大概就可以開始談贏利了。